优质课例

YOU ZHI KE LI

精彩案例

JING CAI AN LI

教师研修

JIAO SHI YAN XIU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课程 > 精彩案例 > 详情

概念教学,你也可以这么“玩”

———以《什么是周长》为例

  • 执教教师:梁远翠
  • 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
  • 学段:小学
  • 年级:三年级
  • 学科:数学
  • 教材版本:北师大
  • 阅读次数:

分享

  • 分享到 微信

  • 复制 链接





    视频地址复制

分享到 微信


复制链接
  • 教研案例

  • 教研反思

  • 教研点评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周长”的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巧妙利用故事、身边熟悉的实物、情境等设计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探究活动,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更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周长的含义以及周长的计算做好知识铺垫。
环节一:看一看,辨别周长
  1、故事导入:教师以“蚂蚁散步”的故事引入本课的主题——什么是周长。

  2、观看动画,辨别周长:学生观看动画,从三只蚂蚁沿树叶行走的不同路线中辨别什么是周长,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有关“周长”的概念的关键词进行板书提示,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周长做铺垫。
  通过上述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周长”概念。  
环节二:描一描,理解周长
功能组件:互动题板/录屏/学生互评
  1、初步理解,建构“周长”的概念
  ①教师发送互动题板,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周长”的理解描画出树叶的边线,并对操作过程进行录屏。率先提交的学生可以对同伴的作答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在互相点评的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


  ②结束练习后,教师随机展示几位学生的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找出该生操作中的不足之处。

  2、深入探究,内化“周长”的概念
  
教师出示探究试题,蚂蚁沿着图片上的小汽车的边线走一周,请将它走的路线描绘出来。学生上台描出边线,其他学生对该生操作进行针对性点评。  

  此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实物边线,理解周长概念中的关键词“边线”、“一周”,同时在发言点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环节三:摸一摸,感知周长
功能组件:聚光灯
  1、教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数学书为例,请学生用手摸书的轮廓边线,感知其周长。用触觉感知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2、举一反三:教师通过移动聚光灯逐步展示更多生活中常见事物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能找到周长与不能找到周长的图形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环节四:量一量,化曲为直
功能组件:投票/问答题/录像
  1、教师展示两张图片:数学书封面和树叶,学生通过投票选出想要测量周长的一张图片。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边线为直线的数学书封面。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两种图形周长方法的区别,从而归纳出有效测量弯曲边线的图片的周长的方法——化曲为直。

  2、学生分小组借助线、直尺等工具测量出树叶模型的周长,组长对组员操作过程进行录像并上传。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体会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中“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结束练习后,教师任意选择几组学生上传的视频进行播放并作针对性评价,再次强调学生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细节。


环节五:数一数,计算周长
功能组件:截图发送/互动题板
  教师截图发送互动题板,要求学生通过数带有单位长度标尺的格子,计算给出的图形的周长,并体现思维过程。教师巡视学生作答过程并搜集学生不同的作答方法,在学生答题结束后进行展示,请学生分析不同的作答思路,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环节六: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化曲为直”,即把未知变为已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本课中,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历经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后,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