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论文 > 查看论文

巧用“录屏”,关注过程

 

  • 作者:刘丹
  • 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 学段:小学
  • 学科:数学

分享到 微信

 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在要求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强调“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探索了什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材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材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只能表述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而对价值丰富的思维过程只作简单的呈现,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这一理念只有落实到操作层面,才具有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数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思维过程、计算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模拟和解决,使得“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得以实现。“录屏”是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中“互动题板”上的一个小功能,它能够将学生在“互动题板”上的所有操作和思维过程以视频形式一一记录,方便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以下,笔者就日常使用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与收获进行分享
   一、前测“录屏”,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以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体来设计的,缺少对学生起点的精确把握。加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如果想要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前测。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材设计的“数花生”这一活动组织起来非常困难,一节课下来完全没时间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情况。这次笔者把“数花生”这一活动设计成“前测”,运用平台的“录屏”功能进行记录。相对课堂上短短的35分钟,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更多的方法,从而构建出“十进制”数的模型;教师也能跳出时间地点的限制,在课前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个体情况。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分享彼此的方法。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很多细节,有学生一个一个数,数了一会儿忘记数到哪儿了,又回过头来重数;有学生也是一个一个数,但每次数到十个就会单独放一堆;也有学生两个两个数,数到十个放成一堆; 还有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的……我借机追问“为什么数到十个要单独放一堆?”学生们七嘴八舌“才不会忘记数到哪里了”、“十个十个数更方便”、“这样更容易检查”……我想,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们对“十进制”的产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课堂“录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⑴化静为动,感受探究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学生虽然经过了积极探索,但汇报时往往只能呈现探究的结果,而探究的过程却很难展示。比如,一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分扣子》一课(如图1)。

图1
   在形状和扣眼数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分类,传统的展示只能看到学生有分两类的、也有分四类的,不容易建立起这两种分类结果之间的联系。
图2
图3
   对此,笔者采用互动题板中的“录屏”功能,记录下了每个学生分类的过程。讲评时通过回看就能很清晰地呈现出先按形状分再按扣眼数分、先按扣眼数分再按形状分两种不同的分类顺序。这时教师再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找联系,他们不难发现:分两类的还可以选择另一种标准继续往下分就能分成四类;先按形状分后按扣眼数分和先按扣眼数分后按形状分,尽管分的顺序 不同,分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2)求同存异,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一直以来,多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都只关注自己。课堂上,在有经验的教师的组织下,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但“生生互动”方面相对比较弱。在教学“填数游戏”这一课,填第一个表格(如图4)时我也设计了让学生录屏的环节。
图4
   在回看过程时提醒学生观察,他是先填的哪一空? 和你一样吗?为什么要先填这个空?
图5
   这样一对比,学生很容易看出:虽然第一步填的空不同,但它们都是属于只有一个空的行或列,根据规则可以一下子就确定该空格该填几。由表面上的“不同”提炼为实质上的“相同”。
   当然,也有学生选择先填其它空格的,在展示的过程中,会出现填好了又擦掉重写、考虑时间过长等现象。借机追问学生,你能猜到为什么他会想这么久?填好了又改?这样的追问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自己也能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发现这种填法的不确定性。
   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关注同学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也为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指导。
   三、课后“录屏”,捕捉错点,夯实基础
   课后练习是巩固新知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馈,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教师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对录屏功能的课后应用,主要聚焦在对错题的辅助上。每一课时完成后,笔者会挑选出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以互动题板的形式重新发送给学生,并开启“录屏”功能记录下解答过程。这样,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能看到学生的结果,还可以精准地捕捉到出错点,以便选择合适的更正方式。
   总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在关注知识结果的同时更应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去组织有关的学习活动。我们希望的是,当学生毕业若干年后,当忘掉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公式时,但作为过程的数学教学能唤起他们的数学思考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且他们养成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让他们终身受用。我想,这应该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教师简介】

   刘丹,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数学教师,副班主任。
   2016年执教省级示范课《分苹果》
   2011年执教省级示范课《画角活动课》;
   2014年论文《小学数学情境教育之我见》发表于《时代教 育》2014年11期;
   2010年论文《构建和谐的家校合作体系》获成都市教改论 文评比一等奖。
   教学理念: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法指导,注重 过程教学。

更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