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论文 > 查看论文

校企深度融合,化解应用难题

——全力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在胶州十中的常态化应用 

  • 作者:杨承云
  • 学校:教育信息化事业部
  • 学段:初中
  • 学科:其他

分享到 微信

  当初胶州为什么会选择优学派?为什么选择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为什么在胶州,特别是胶州十中,经过短短一年半时间,教育信息化取得如此大的进展,为区域和学校带来如此之大的变化?对此,笔者常常陷入深思。因为胶州的阶段性成果,胶州十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胶州教体局、电教站、以胶州十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校、深圳优学天下公司这多方以巨大的勇气,冒着相当大的风险,以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逐步推进,最终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标志,全面推进了胶州及胶州十中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使胶州成为青岛市的标杆,引领青岛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实现2018年全面普及人人通电子书包的三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是化解了教育信息化的诸多难题,才得以取得这样的成果。
  一、平台难题。
  问题1:缺乏统一的平台,大数据的威力无法形成。
在2014年开始接触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之前,胶州的学校和教师已经接触过不少教育资源平台和应用。但这些平台和应用功能都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事情,需要使用不同的平台或应用来完成。比如资源在资源平台下载,发布作业要用作业应用,师生交流是一个平台,家校互动又是一个平台。这样就导致数据分散。数据汇总、转发等工作,都需要教师手工来完成,这样的平台要达到深度应用很困难,无法形成大数据的威力。
  问题2:没有统一平台,无法形成合力,教师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没有统一的平台,优质资源无法共建共享,教师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教师之间交流困难,教师难以长期持续使用。另外教师的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监控。区域和学校无法组织统一的培训,交流总结;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区域教研力量也无法直接发挥作用。
  化解1:学校需要涵盖课前课中课后,支持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多种用户的统一平台。
  在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上,教师主要的教学活动在平台上都能完成。师生互动产生的数据,可以供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各取所需,大家都有机会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数据可以从多维度进行汇总分析,将教育教学从定性描述、完全依赖考试评价,提高到定量分析的科学评价层次(图1)。
 
 
图1 学科成绩统计图
  化解2:学校需要硬件、软件平台、资源、服务教研一体化支持。
  在实践中,不少企业东拼西凑一个产品,而且缺乏针对该产品的服务和教研支持。师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非常严重的硬件软件资源之间的不匹配的问题。优学派学生平板电脑是为教学需求定制,平台上软件和资源实现了跨平台、多终端支持。我们还有针对该硬件、软件和资源的培训,教学应用方法和模式。这多方的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教师的问题,推进了产品的应用。
  化解3:平台要支持多层级的资源共建共享。
  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有大量优质的公共资源,还支持区域、学校联盟、校本资源等多层级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胶州市多所学校组成学校联盟,共享优质资源;十中七年级的教师也实现了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在校本资源里面分享各自的资源(图2)。
图2  胶州十中的微课共享资源
  化解4:平台要贴近学校需求,要响应迅速,量身定制。
  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不是静态的。因为智慧教育还处于探索状态,平台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具体的产品改进和完善是在实践中根据教学一线的需求逐步完成的。优学派平台贴近学校的需求,及时反应,为学校提供功能和资源支持。
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是从以上的几个主要方面,化解了平台的难题,得到十中及广大学校和师生认可。
  二、资源难题
  教育工作者没有不知道教育资源的重要性的。多年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很大精力都花在资源上。到目前,资源方面主要面临着如下难题:
  问题1:资源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量转到了质。
  现在通过多种方式,教师能获取数量可观的资源。教师主要不是找资源,而是从大量的资源中挑出优质资源。好的平台要推送适量优质的资源供教师挑选。
  问题2:资源需求要从文档类的传统资源,发展到互动探究类的高级资源。
  传统资源以ppt课件、试题试卷、学案导学案等文档资源和多媒体演示为主,教师应用资源的方式也以下载,然后在教师机演示或印刷成纸质试卷为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资源需求已经发展到支持学生互动探究的资源、微课资源。资源必须升级换代。
  问题3:除了常用通用资源,还要有满足区域和学校个性需求的资源。
  区域和学校都在创特色,通常都有校本资源的个性需求。这类资源以区域和学校教师自建为主。平台要支持区域和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支持资源的灵活管理。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推进教师生成性资源的创建、优化、共享。
  化解1:优学派平台实现了资源推送,将适量的优质资源推送给教师。
  优学派平台提供的资源查找功能,教师能按同步和知识点体系、资源类别、资源评价、资源应用情况进行筛选。教师不再漫无目的地搜索查找。
  化解2:优学派平台提供创新的互动探究类资源及配套的工具(图3)。
  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创新地开发了互动题板、图形计算器、互动课件、互动试题、互动视频等工具,利用这些工具生成的资源,教师可以直接选用,通过平台发布给学生互动探究,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反馈回来。同时,还有配套的在线编辑工具,供教师编辑和创建资源。
图3  互动探究类资源
  化解3:积极推进个性化资源建设。
  个性化资源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服务团队支持校本资源导入。从2014年6月开始,截止2016年2月底,服务团队为胶州导入资源5批次,覆盖初中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其中试卷2000多套、课件200多个。二是促进教师在平台生成资源。在2016年寒假期间,由胶州教体局发文,公司提供技术及适当的经费支持,开展了“优学天下”杯胶州市首届初中课程微课大赛(图4)。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收集了覆盖初中7,8年级各科的微课资源600余个,通过专家评选,一批具有胶州特色的优质微课资源建设完成,供教师在平台上调用,在教学环节中使用。
图4 胶州市微课大赛评审现场
  化解4:优学派平台支持多层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支持校本资源、联盟资源和公共资源共享。校本资源是学校层级,联盟资源是胶州多所学校形成联盟,实现联盟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公共资源是最广泛层级的资源共享。胶州的教师、学校可以发布优质资源到相应层级,推进集体备课,教师或学校间的互帮互助、分工协作。
  三、网络难题
  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学校现有的网络带宽和网络设备,都是为满足班班通需求而建设的。无论是出口带宽,还是能支持连接的无线设备数,都不足以支撑智慧教育人人通人手一台设备所带来的大量的接入设备数,以及师生课堂互动时的大并发数据量。鉴于此,提高学校出口带宽,改造校内网络,增加无线ap,是势所必然。但由此带来的技术和资金问题,只有得到圆满解决,才能为项目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化解1:胶州在尝试引入电信运营商,解决带宽和无线设备问题。电信运营商具备专业的设备和技术能力,有能力有动力参与学校的网络建设。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学校的技术风险和经费支出。
  化解2:优学派平台从产品技术层面,努力降低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降低大并发对无线ap的压力。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认真研究课堂互动的潮汐式资源请求的特点,利用缓存技术及网络组播技术,降低对外网带宽的需求,降低对无线ap的压力,支持智慧教育课堂更稳定,在外网带宽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正常上课。
  四、经费难题
  问题:智慧教育人人通终端设备人手一台,还有平台、资源、服务费用,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附属设备等等,费用比较昂贵。小范围的试点由教育经费支持问题不大,但如果要实现大面积普及,单单靠政府支持是很困难的。而且从多年的教育信息化经验来看,由政府采购设备和资源存在容易被闲置的问题,浪费严重。因此政府采购的体制机制也不利于设备和资源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化解:在胶州,我们逐步形成了“平台免费,终端自带,为优质服务付费”的商业模式。平台免费,可以降低门槛,推动体验式消费,让教师、学生、家长先用起来。企业为了得到回报,必然要提供令用户满意的服务,学校和家长为优质的服务买单。这可以大大降低学校和家长的风险。并可以通过分期付款、按揭贷款等方式降低负担。终端自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已有设备,同时家长也会推动学校去使用这些设备,提高社会满意度。
  五、应用难题
  教育信息化设备或平台,如何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如何被师生用起来。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1: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需要熟悉新的平台,需要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培训。需要一个过程。仅仅通过一两次培训,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问题2:光有“刀”不行,更重要的是要锤炼出“刀法”。如果将教育信息化设备和平台看作“刀”,那么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环节如何合理有效地用这把“刀”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就是“刀法”。很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出了“刀”,却忽略了“刀法”对教师其实更重要,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与教师一同锤炼。
  问题3:教师在使用教育信息化设备或平台的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多种多样的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公司的服务人员的贴身支持。没有这样的支持,教师就举步维艰。实现教师对设备或平台的应用就是空中楼阁。
  化解1:优学派平台的教师培训工作是系统化展开的。优学派智慧教育的教师培训分为初级培训、中级培训、高级培训、教研交流等多个层级,分别针对不同应用水平的教师。这些培训时间跨度一年左右。培训方式也比较多样,从现场培训,到在线视频直播,以及研讨会、讲座等方式。2015年上半年胶州共举行了18场拉练式课题展示活动。多学校、多学科的教师分批次参与听课评课,提升了一大批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图5)。

图5 胶州十中现场课
  化解2:优学派平台以课题引领,成果总结;教研交流,锤炼“刀法”。
推进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的实践落地工作,优学天下公司专门申请了国家级课题,组建了总课题组,成立了优学智慧教育研究院,包括胶州十中在内的多所学校是该课题的子课题学校。
  在课题的引领下,公司每年开展课题成果征集活动,将全国各地的落地校的教师的应用成果汇聚成册,印刷成书,促进课题成果的交流分享。
总课题组还积极组织将优秀的应用成果推荐到各级刊物发表,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另外,总课题组每年组织一次全国的课题研讨会。2015年第三届全国课题研讨会就是在胶州十中召开的(图6),来做全国各地的700余位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会。这大大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总课题组还会召集省级、地市级的区域研讨会,2015年共举办了这样的研讨会有十余次。
图6 第三届全国研讨会
  总课题组还邀请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应用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举办一些讲座、培训、同课异构、异地献课等活动,使教研交流形式丰富,精彩纷呈。
通过以上的丰富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好的“刀法”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分享,教师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大家群策群力,逐步形成一系列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方法和模式。这些来源于实践的,鲜活的,饱含教师智慧的成果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
  化解3:公司的服务团队驻校贴身支持,成为十中教师有力的伙伴和帮手。为支持教师对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我们的服务人员长期扎根于十中,跟教师们一起办公,解决教师和学生在应用平台进行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技术、资源或其他问题。他们也成为公司与十中联络的桥梁。学校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会第一时间反馈回公司总部,并得到公司产品、研发、资源团队的处理和及时解决。
  六、常态化应用难题
  问题:应用和常态化应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常态化应用要求教师能长期有规律地、有适当频率地应用信息化平台来支持自己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信息化平台能被教师熟练地、轻松地使用,而且能真正地、明显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或效率。这对我们的产品、资源和服务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是不一样的。目前,常态化应用是每一个教育信息化平台追求的终极目标。
  实现常态化应用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某单个方面努力就能实现的。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化解1:外部环境方面,除了妥善解决经费问题、网络问题外,在十中的时间中,我们还特别注意机制创新,创建一个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推动应用的外部环境和机制。比如家长自带或购买终端的方式,对以上各方就形成了有效的推动。家长和社会会关注设备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监督。学校、教师和企业承担了将设备或平台应用起来的责任。这就比政府采购再分发到学校的方式要更有效。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监督没有家长和社会来得细致及时;他们的管理和激励手段单一,缺乏企业的灵活性;对学校和教师的服务支持就更无从谈起了。
  化解2:产品和资源方面,优学派平台以简单易用为目标,稳定性要好,用户体验要好。资源方面,平台提供贴近教师日常使用的常态化资源。另外,教师手里面现成的资源也要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我们推出了利用教师已有的ppt就能互动上课的功能;也推出了能将教师现有的word试卷批量导入到平台成为互动试题的工具。这些看似小小的功能提升,都能有效降低教师应用的门槛和难度。
  化解3:学校管理方面,十中组建了由一把手牵头,教学管理、教研、德育、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等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小组。出台了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手段,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和及时激励。公司服务团队也积极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出谋划策,提供灵活的激励支持,并推动解决常态化应用所需的产品和资源需求。
  化解4:在教学应用层面,十中教师们积极开拓应用场景和环节,与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比如,除了课堂应用,十中教师们还努力从课前课后、分层教学、一对一辅导、学生提问及教师答疑、假期应用、德育应用等多场景、多环节中挖掘出应用点(图7)。另外,应用点不在于一定要多大、多广、多全面;日常应用,哪怕一节课只用5分钟,只要有效有用,都是值得认可的。常态化重点在应用的频率,要经常性地用。只要教师越来越离不开,应用也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
图7 暑期夏令营活动
  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产品开发要尊重学科规律和教育规律,产品的应用更要尊重这些规律。这样才能走得健康,走得远。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已经确立,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确保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三个基本目标。教育信息化承担了解决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两个主要矛盾的重任。
  刘延东还指出,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要不断创新。要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机制,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难题,各地采取企业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
  从优学天下公司在胶州市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实践,以及与胶州十中的校企深度融合中可以看出,我们正是在积极践行刘延东副总理的指示精神。通过以上阶段性的总结,为我们在胶州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深度和广度上再上一个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