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论文 > 查看论文

《比一比》案例分析

 

  • 作者:罗军
  • 学校:优学智慧教育研究院
  • 学段:初中
  • 学科:数学

分享到 微信

  电子产品的灵活性给予了优学派电子书包很高的可塑性。新奇有趣的图片和生动活泼的Flash动画,让学生在探究新知时仿佛在游戏、比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在此基础上,实现精讲精练式的课堂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与此同时,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也使他们的倾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实现了全面的发展。数学概念不仅是后续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单元和重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习高度抽象和内涵丰富的数学概念往往非常困难,这使得概念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利用电子书包可以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建构,理解数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设计思路】 

  【案例分析】
  课题:比一比(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学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
  执教:陈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老师创设了“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景:学校要组织篮球队,张老师准备从三年级同学中挑选一位作为校队成员,有四位同学进入了最后的决赛。
  老师先给出了小明、小方、小军三位同学的成绩,
  提问:如果从这三位同学中挑选一位加入校队,你认为哪位同学应该入选?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学生从统计图中读取信息,并通过画一画、写一写处理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利用电子书包收集学生的作品,并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目的】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思路的分析,发现某一次的投中个数或总数都不能很好地反映这名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让学生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活动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操作,体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操作过程。
  【设计目的】学生已有“平均分”的经验,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将每次投篮次数变为“一样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构平均数的概念。 
  三、总结归纳
  活动一:总结概念
  发挥群体智慧,让所有学生参与归纳、总结,逐步形成平均数的准确概念。
  活动二:深化理解
  引入第四位同学小飞的投篮数据,并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小飞再进行一次1分钟投篮测试,什么情况下小飞输、赢、平?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作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得出小飞输、平、赢时需要投中的个数。 

  【设计目的】通过探索了一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据对平均数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 
  四、检验反馈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独立完成练习。老师查看统计结果,快速找出做错的同学,了解原因;挑选不同意见的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目的】通过测试题,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并通过交流、协作,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理解。
  【案例点评】
  在“比一比”这节课上,陈丹老师创设了“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操作、交流建构了“平均数”的概念,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在电子书包的支持下,陈丹老师为学生创造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数学概念,理解、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在交流、协作中锻炼数学表达能力,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更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