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动为基础,在“做”中学数学
——以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为例
- 作者:杜静
- 学校: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二台子小学
- 学段:小学
- 学科:数学
分享到 微信
作为一名教育信息化的初级实践者,我努力尝试应用优学派电子书包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景、探究内容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长期实践后,我惊喜于这种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下面以小学数学课《乘法分配律》为例,将我的实践体会分享给各位。
【案例分析】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是最难理解的。乘法分配律在本学期所学的运算定律中,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也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对乘法分配律有初步的认识,进而掌握解决乘法分配律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这类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而优学派电子书包所特有的互动教学工具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使教学效率更加高效。
【教学环节】
一、问题导入
【环节目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加法和乘法中一些运算律以及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运用这三步结合电子书包来设计教学环节,继续学习今天的内容,学生非常的熟悉。首先,出示情境图(图1),小组合作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图1
【环节目标】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习的题材(图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即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两种方法的思考角度不同,但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独立列出算式解答,再和小组同学交流,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把问题发送到学生的平板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图2
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的互动题板功能作答,并把答案上传。教师能够掌控学生的答题时间,并在平台上看到所有同学的答案,便于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抓住教学重难点,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三、举例验证
【环节目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发现规律,逐步过度到验证规律。
让学生仿照着写一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等式。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图3)到黑板上写一个等式,其他同学在平板电脑上完成。
图3
利用随机抽取功能,公平公正,学生均有机会到黑板上来(图4),并且这一环节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将专注力凝聚到学习目标上来。图4
在小组汇报过程中进行板书。把两个问题的算式都写在黑板上(图5)。小组代表汇报解决的方法。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最后每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图5
观察两组算式,得出等式:(12+7)×8=12×8+7×8。观察等式找出等式特点,有相同的三个数,等式左边是12和7分别与8相乘,等号右边是12与7的和乘8。运算顺序不同。
【动手操作】利用点子图再来圈一圈,画一画(图6,图7),并说一说等式为什么成立。将点子图发送到学生平板。
图6
图7
这一环节仍然利用平板电脑的互动题板功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圈画,学生十分感兴趣,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再次发现并感受规律,更加形象直观地去理解这个定律。【环节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乘法分配律。
符合特点的等式能写出无数个,那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如图形、字母、符号等来表示这样的等式。学生在平板上作答完提交。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图8),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图8
四、得出结论【环节目标】我们习惯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的规律:(a+b)×c=a×c+b×c
揭示课题,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乘法分配律。
五、巩固练习
【环节设计】通过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图9),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图9
利用优学派互动题板中的拖拽功能进行动手操作,找到规律后将图形拼凑到一起(图9,图10),这样直观的动手操作所得到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对规律的掌握。图10金田鹏的答案
图11 戴瑛淇的答案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用最先进的教学工具,从情境创设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都特别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动手动脑,采用操作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方式,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思考数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学生的完全参与中进行,这是一个让教师兴奋、孩子愉悦的课堂。很显然,优学派电子书包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