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论文 > 查看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教研员如何开展教研工作

——成都市青羊区基于信息化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的实践 

  • 作者:吴天飞
  • 学校: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宄院
  • 学段:小学
  • 学科:数学

分享到 微信

 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目前,己经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日常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研究与指导的专门人员,教研员是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者与研究者,理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课程改革,帮助教师少走弯路,引导教师在信息化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青羊区教科院”)在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现介绍部分经验如下。
   —、信思化常态教研实践
   1、背景——学校需要信息化教研
   为了让学校层面得到研培机构“接地气”的管理引领,教师层面得到“有技术”的专业指导,青羊区教科院通过建立教研员工作坊,创新区域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职能与角色,变“开开会、听听课、谈一谈、评一评"的口头指导为“下深水、真研宄、扶一扶、帮一帮”的行动服务。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以下简称“泡小西”)为例,笔者在该校进行了信息化常态教研的专题实践。

图1 与学校校长共同参与参与学科教研
   泡小西建校于2008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家校共育”两大办学特色。学校将2013年至今定义为自己教育信息化发展的3.0时代,通过引进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致力于构建“人人通”学习型社区,倡导“一对一”智慧课堂,以数为据、精准教学,让更多学生的学习自主化、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找不到方向,甚至产生抗拒情绪,急需教研员给予指导和示范。

图2 泡小西智慧课堂
   2、示范——带着“技术”进课堂
   学科教研员主要是作为学科专家为教师指点迷津,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科教学,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通常很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研员对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理解更多的在于“看”而不在于“用”,很难根据教学需求融合平台功能。在长期的观课、教研指导过程中,会有疑问,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正是这些疑问和看法促使自己学会技术走进课堂,探讨技术与教学的真正融合。可喜的是,这一尝试,不仅仅解决了前期存在的疑问和困惑,而且开创了信息化常态教研的新模式。


图3 现场上课场景
  与学校参与信息化常态教学的教师不一样,在正式走进“优学派智慧课堂”之前,我仅仅接受了工作人员的“速成培训”,教学设计中也只是简单使用了互动题板、作业系统、截图发送、学生互评等几个简单的功能,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开口表达。例如,在总结归纳角的特点时,利用截图生成互动题板,让学生通过观察角的特征,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表达;在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发动小组合作,学生两两分组来展示角各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对于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展示和利用使整个课堂互动性、交互性极强。
  3、研讨——讲教学也要论技术
  课后研讨,我结合教学内容,整体介绍了设计思路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结合技术的应用一一解决了教师对于教学与技术融合的疑问和困惑,并鼓励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从课堂组织到技术运用大胆尝试,寻求新的突破,大家对这样“另类”的翻转课堂模式深感兴趣。
  同时,有的教师会建议我在某一个教学环节结合平台的某一个功能,这样学生的探讨、交流以及展示会更深入。我个人也因为有这样的尝试,对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更基础、更直观的感知,甚至能基于学科教学需求,提出诸多平台改进的建议,与教师的教研交流也更深入。
图4 与学校教师、企业支持人员交流
  4、总结——信息化教研新模式
  有了第一次尝试以后,我期望对平台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使用,也希望在进行学科教研的时候跟教师们有更多的“共同话语”。我又学习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带着“技术”多次走进课堂,并在每次上课结束后,与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探讨。通过几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总结出了一种“选课-磨课-上课-研讨”的常态化信息化教研新 模式。


图5 教研员与学科教师进行研讨
  选课:教研员每周关注学校的排课表,根据课型、时间等因素选定某个课时,组织深度教研,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的任何一节课都可能成为教研员组织深度教研的对象。
  磨课:教研员提前到校与教师集体磨课,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准备。
  上课:在基本教学设计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自己尝试,教研员也可以亲自示范上课,或是两者兼有。
  研讨:课程结束以后,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研讨。
图6 学校信息化常态教学排课表
  二、信息化常态教研阶段性成果
  “选课-磨课-上课-研讨”的信息化教研新模式让学校的信息化常态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可理解、可操作、易实现的教研形式,这种教研形式的创新拉近了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教研活动不仅仅是指导,更多的是沟通、探讨与创造。教研氛围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于信息化常态教学有更多的理解、感悟,并将其付诸日常教学。
  信息化教研新模式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泡小西基于“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的信息化常态教学辅以常态教研,让教师不再排斥信息技术,而是乐于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在“2017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泡小西共有26名教师获奖,其中23位使用“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马静月老师被邀请现场上课,并获得一等奖。
图7 马静月老师获奖证书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本身缺乏教育、教研的专业力量,教研员的加入成为连接企业与学校的桥梁,教研成为连接技术与教学的挢梁。这种连接为公司“技术人员”更深入地向学校教师展示、探讨产品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使公司的“技术人员”不仅仅只懂技术而且也能接触一线教学需求,从而优化产品,优化服务,更好地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与产品。
  总之,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基于数学学科的信息化常态教研实践充分说明:教研员与教师齐头并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科的视角审视课堂,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助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三、信息化常态教研思考与展望
  对于这种新型模式,我们还需要在持续的使用中进行不断的调整、优化和创新。正如泡小西数学教研组庄英老师所言,“接下来我们会让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尝试每一次教研活动所调整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教育信息化课堂”。在这种尝试中,会产生哪些新的问题与思考,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考量。

图8 与学校教师教研交流中
  至于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学校本身也提出了一定要求:首先学校对信息化教学,不仅只是展示课用、比赛用,必须以常态化教学为目标。其次,在常态化教学开展过程中,重视教研的作用,有意识将“教研请进学校”,将传统教研变为信息化教学教研。
  我们期望未来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区域进行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过程中,总结更好的经验,开创教育信息化的一片新天地。